中岛观点丨一堂没有课本的法律课 —— 法学生的庭审实务启蒙
发布时间:2025-07-08    浏览量:5


作为一名只接触了《继承法》课本知识的在校法学生,第一次跟随中岛律所的带教老师李威杰律师走进法庭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法律实践的认知。当课本上抽象的 "法定继承"" 代位继承 " 概念,以十位被告、近三千万标的额的鲜活案例呈现在眼前时,我才真切体会到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巨大鸿沟。这场遗产继承案的庭审,像一面棱镜,既折射出法律条文的严谨逻辑,也映照着人情伦理的复杂面向,成为我理解法律实践的重要启蒙。


一、庞杂关系网中的法律困局

超越书本的继承难题


涉案的是上海某区私房征收补偿,光被告名单就列了很多行。被继承人夫妇育有四个子女,其后代又衍生出送养、收养、转继承等多重法律关系:有的分支存在早年被送养的子女,有的涉及已故继承人的配偶权益,还有的需确认养子女与亲生子女的继承资格。


最让我震撼的是,当法官询问关键亲属关系时,不同当事人对同一历史事实的陈述竟存在明显矛盾。关于在自书遗嘱上的争议,让我明白课本上的简单条文,在现实中可能演变为对几十年前证据的反复核查 —— 法律实务从来不是概念的简单套用,而是对每个细节的精准考证。


二、法庭现场的实务课

对抗与应变的专业智慧


"请直接回应法庭提问,不要重复!" 法官强硬的打断声第一次响起时,作为第一次听庭,我几乎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加速。不同于模拟法庭的温和氛围,现实庭审中法官的主导风格异常鲜明,多次在代理人阐述观点时介入引导。但我们带教律师的应对堪称典范:他没有因打断而慌乱,而是迅速调整表述节奏,用 "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关键证据支持" 的回应,既尊重庭审秩序,又巧妙推进论证逻辑。


在质证环节,当一方出示家庭协议和遗嘱作为核心证据时,我们带教律师没有直接否定其真实性,而是从法律要件切入:"协议中 ' 财物 ' 的范畴是否包含不动产产权?"" 遗嘱处分的份额是否属于立遗嘱人可独立支配的财产?"一连串精准的提问,直指证据可能存在的法律瑕疵。他提前准备各种证据材料,并不断补充证据,以扎实的事实基础支撑法律观点,让我直观理解了" 证据为王 " 的实务真谛。


三、情理与法理的平衡术

超越条文的法律思维


"在赡养老人时,原告控制老人的退休金并使用其来照顾老人,阻碍被告对老人的照顾,却在利益出现后主张全部继承。" 在法庭辩论阶段,我们带教律师没有局限于法条援引,而是强调 "遗产继承不仅是财产分配,更应兼顾亲情伦理"。这种 "法律 + 人情" 的双重论证策略,颠覆了我对 "法庭只讲法律" 的固有认知。


庭审结束后,我站在法院的休息室里若有所思。回去翻阅案件材料时,我忽然意识到,法律条文之外,那些看似与案件无关的细节——当事人的家庭关系、成长经历、情感纠葛,往往才是真正影响判决效果的关键。冰冷的法条需要人性的温度来调和,如果只顾着机械适用法律而忽视背后的情感诉求,即便判决再合法,也可能无法真正化解矛盾。这或许就是法律实务中最微妙的平衡之道。


四、法学生的认知重构

比判决更重要的成长启示


在回去复盘时,我仔细回想着庭审的每个细节。比起单纯的胜负分析,更让我深思的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对方律师提问时的语气变化,当事人回答关键问题时的神情,法官对某些证据表现出的特别关注。这些都让我明白,真正的法律实务远不止于书本上的条文,而在于对人性与细节的敏锐洞察。


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举证责任的实践体会。当我看到律师为证明一个关键事实而调取尘封多年的记录、走访多位当事人时,才真正理解"谁主张谁举证"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在法庭上,每一个主张都需要扎实的证据支撑,而寻找这些证据往往需要超出常人的耐心与坚持。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人的专业不仅体现在对法条的理解,更在于为当事人争取权益的那份执着与担当。


走出法院时,夕阳为案卷材料镀上了一层暖色。这场没有课本的法律课让我懂得:法律不仅是条文的精确组合,更是对人性、历史与社会的综合理解;法庭不仅是是非判断的场所,更是用证据还原事实、以法理平衡利益的艺术。作为法学生,我们既要在课堂上夯实法理基础,更要在实务中培养 "像律师一样思考" 的能力 —— 因为真正的法律智慧,永远存在于抽象原则与具体案情的交汇处。这次庭审经历,注定会成为我法律职业道路上的重要坐标,指引着我在未来的学习中,既要做精通法条的专业人才,更要做懂得平衡情理的法律人。


本文作者:王海江

上海中岛律师事务所实习生

上海商学院法学专业2022 级在读本科生

电话:(021)80379999

邮箱:liubin@ilandlaw.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68号时代金融中心27层

加入我们:liubin@iland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