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观点丨商务+未来:做面向未来的商务律师——刘斌博士讲座节选
发布时间:2025-04-03    浏览量:87


在座的诸位,将来有可能成为律师,或许正准备投身律师这个职业。那就有必要共同思考两个问题:我想成为怎样的律师?怎样才能做好律师?在过去,这两个问题或许无需深究——只要踏实从业,终能成为卓越的律师,或至少收获优渥的生活。但在这个剧变的时代,律师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先来看看未来的经济图景。

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果我们看不透未来的经济形势,就先来看看未来的人口,因为人口是未来经济中的最大确定性因素2022年中国已迈入人口负增长阶段,2024年出生人口仅954万,对比1964年生育高峰期的2700万,降幅触目惊心。青壮年人口萎缩、老龄化加剧,将直接导致消费疲软、经济活力下降,进而引发交易量缩减与纠纷减少——这意味着法律服务市场的蛋糕正在缩小


更严峻的是竞争格局的裂变。

司法部数据显示,2023年6月全国律师约65万人,而如今已逼近80万大关,年均激增15万从业者。市井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调侃:“如今谋生不易,要么开滴滴送外卖,再不济就当律师。”戏谑背后,折射出律师职业正沦为就业“避风港”与此同时,传统律所垄断格局已被打破:全国4万家律所之外,40余万家法律咨询机构借助网络营销野蛮生长。这些机构以低价倾销、夸大宣传等手段,蚕食着本已收缩的市场


科技浪潮更在重塑行业生态。

当企业家遭遇法律难题,第一反应不再是咨询律师,而是打开AI法律助手。我曾亲历某位客户将AI生成的投融资方案发来核验——从“付费咨询”到“免费质检”,服务价值正被技术解构。幸好这位老板碰到的是投融资领域复杂事务,人工智能尚不能完全取代律师的创造性工作,因此我们还是提供了收费服务。但是在那些成熟的标准化领域,如劳动争议、工伤、家事等领域,律师服务正面临被AI替代的危机。


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认为,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做商务律师


因为只有在商务领域,才有新的业务增长点;只有面向未来,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做律师的价值。面向未来的商务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备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丰富的知识库卓越的专业技能

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不仅要精通商事争议诉讼及仲裁;还要懂公司股权、治理,以及涉税法律事务。此外,还要做交易,能娴熟处理投融资并购中的法律事务。现在很多律师做业务都会犯“求新贪洋”的毛病,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功,我们根本无法做好商务领域的新业务。

其次,要有精准的行业坐标。选择行业,就是选择赛道,这十分重要。我们要选择门槛不高未来有希望的行业作为法律服务的主战场。我喜欢用历史的视角将行业划分为传统、当下和未来三大部分。传统行业如金融、地产和商贸,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律师服务的主要领域。然而,现在驱动经济的引擎已逐渐转到了“科技创新”上来,传统行业的法律服务需求大大下降,并且这些领域法律服务相对成熟,有限的法律服务市场已被律师“巨头”们瓜分殆尽,后来者要想从不会到会,然后迎头赶上,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


再来看当下比较热门的行业,包括医药卫生健康、娱乐体育、新能源以及互联网流量经济等。这些领域正在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法律问题,为商务律师提供了广阔的服务空间。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看似新的领域,里面却卷得很,你需要做好业务创新拼尽全力才能杀将进去!尤其是做医药、能源板块的需要有深厚的跨学科的专业及行业沉淀。


还有就是未来行业。今年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包括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面向未来的五大行业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比如说,低空经济,按照国家的设想它是一个整合人、财、物、信息的完整产业链。这个产业链规模巨大,其经济体量不容小觑,但是这个领域几乎很少有律师涉足。如何拥抱未来,拥抱变化;如何提早布局,在新的产业“链条”中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实现自我迭代和升华,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的业务领域,没有相应的规则、案例,更没有现成的法律产品,很多律师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入手。但请记住,任何新业务都是从传统业务中突破和升华而来的。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智识库,事情就好办了。

律师的智识库中有四大法宝:

(1)体系化的法律经纬

(2)不断更新的专业案例库

(3)拳头法律产品

(4)必要的商业逻辑

无论是做数据、人工智能还是低空经济等新业务,我们的重点不是要精通技术,而是要用我们的法律框架、案例库,将技术问题引入法律思考的轨道,用法律智慧来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规则空白及冲突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将法律服务产品化。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服务策略我们要理顺法律服务背后的商业逻辑,让我们的法律服务不仅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要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


有了智识库之后,作为面向未来的商务律师,我们还要具备:

👇五项核心技能👇


一是、看穿法律本质的能力。在别人眼中或许只是一件事或一个纠纷,但在我们法律人的眼中,它是一种法律关系,我们需要在法律框架下精准判断其法律本质。

例如,有这样一份“租赁合同”约定租金为零,它是不是还是一份法律意义上的租赁合同呢?显然不是,因为《民法典》703条规定租赁合同需要支付租金。这样一份名义上的“租赁合同”,究其法律实质有可能是控股股东将公司的主要房产转移给关联公司无偿使用的一种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职务侵占或关联交易的问题。


二是、体系整合力。零碎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将其整合成一个体系,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们的法律体系以宪法为基石,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领域。一般而言,在处理私法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公法的思维。但是在私法内部却是相通的,需要打通法律内部和部门法之间的隔阂。

例如,《民法典》中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其本质上是从承揽合同演化而来的。因此,在处理此类合同时,我们需要借鉴承揽合同的法律规定和原则。一方主张解除《增资协议》,鉴于《增资协议》解除有可能涉及退回投资款的问题,这样就构成减资,而公司减资要受《公司法》关于减资程序的约束。同样地,股权转让合同虽然未在《民法典》合同篇中明确列明,但其交易形式与买卖合同相似,当然可以适用买卖合同相关规则。此外,随着低空经济和AI的勃兴,新的业务形态不断涌现。办理这些新业务时,我们似乎找不到法律、案例及合同范本。

怎么办?我们应找与之最为接近的法律、案例与合同文本。如低空经济催生的低空运输合同,与之最相近的当然航运、交通相关规则,以及《民法典》中关于货运合同、客运合同及联运合同的相关规定,我们要以此为基础进行新业务的研究。同样,AI所涉及的相关协议,也无非是涉及隐私、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许可、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我们要参照既有的规则框架来思考新的业务,这就是一种体系整合力。


三是、缜密的逻辑思辨力。我们需要通过结构化、层次化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思考和方案,以增强其说服力。在指导我的助理撰写代理词或制定法律方案时,我始终秉持一个核心理念: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先确定一个清晰的框架,然后按照这个框架逐层展开,每个层次下的起始段都涉及对该层次下内容的概括,我们若把每个层次的起始段连贯,即可独立成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结构化、层次化,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四是、卓越的专业输出力。律师的专业输出力主要就是写文章、做演讲,这也是律师宣传和营销的主要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写文章做演讲,律师才能在客户及同行间形成专业影响力和声誉。


五是、出众的谈判力。作为律师,我们的核心业务之一就是促成交易,而谈判则是促成交易的关键环节。一个成功的商务律师必然要具备出众的谈判力,今天我就想围绕投资并购来讲讲如何做好商务谈判……

* [本文为刘斌博士2025年3月21日于上海海事大学《投资并购中的法律谈判》讲座开场白,根据录音整理]


作者简介

f2053b1229053980bd61e842a86d959f.png

刘斌

法学博士、博士后

律所主任、悦·财经法律服务团队负责人、高级合伙人

执业领域:商事争议诉讼与仲裁 | 投融资并购 | 股权及公司治理 | 数据、科技与知识产权

微信:victory3303




电话:(021)80379999

邮箱:liubin@ilandlaw.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68号时代金融中心27层

加入我们:liubin@ilandlaw.com